细细品味,泰州市及6个县市区的来龙去脉行业资讯
泰州是承南启北的苏中门户,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她会聚江、淮、海之风,兼融吴、楚、越之韵,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和善,被毁为吉祥福地、祥泰之州。那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有“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之毁。
泰州汗青悠暂,远古时代水丰草美,是麋鹿的乐园。《汉书·天文志》记实: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海陵县为临淮郡所辖29县之一。《江苏建置志》载: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攻与楚淮南地并灭楚,其后,分广陵县地置晦陵县(治今泰州市海陵区),此系泰州市境内显现县级政区之始。“晦”、“海”二字古通,晦陵县即海陵县。晦陵县初隶薛郡,后隶东晦(海)郡。
泰州金融效劳区和文化核心/顾祥忠摄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分广陵郡置海陵郡(治建陵县),辖宁海、如皋、蒲涛、临江、建陵5县。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郡治由建陵县移海陵县,辖宁海、如皋、蒲涛、临江、建陵、海陵、临泽7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至此,海陵为郡172年。
泰州引江河高港枢纽/缪宜江摄
南唐昇元元年(937),设置泰州,领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县,治海陵县。王象之《舆地纪胜》卷40载:“相传以为与通泰之意。”也便是说“泰州”是与国泰民安之义而名。明洪武元年(1368),海陵县废,其地由泰州曲辖,泰州辖如皋县,隶扬州府。
泰州溱湖/陆平摄
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石碑(泰州博物馆藏)
民国元年,泰州改称泰县。民国38年(1949)1月,析泰县城厢置泰州市,村子置泰县。1949年5月,本华中止政处事处第一止政区改称苏北泰州止政区,辖泰州市和泰县、泰兴、靖江、东台、台北、海安、如皋7县。1950年1月,扬州、泰州2个止政区兼并为泰州止政区,专署驻泰州市,辖泰州、扬州2市和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折、仪征9县。1953年1月,苏北泰州专署改名江苏省扬州止政公署,止署移驻扬州。
泰州凤城河光景区/顾祥忠摄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核准,与消县级泰州市,设顿时级泰州市,将扬州市代管的靖江、泰兴、姜堰、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代管;泰州市设立海陵区,以本县级泰州市的止政区域为海陵区的止政区域;泰州市人民政府驻海陵区。1997年8月,设立泰州市高港区。2012年12月,与消县级姜堰市,设立泰州市姜堰区。目前,泰州市设有海陵区、高港区、姜堰区、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6个县级止政区。
市树:银杏树
市花:梅花
稻河古街区
海陵为泰州古地名, 以其地“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而得名。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时,海陵县已存正在,应付海陵建县光阳,《江苏建置志》以秦封泥“晦陵丞印”(1995年出土)为证据,且“晦”“海”二字古通,考证出晦(海)陵建县至少始于秦代。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分广陵郡置海陵郡(治建陵县)。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郡治由建陵县移海陵县。
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藏秦封泥“晦陵丞印”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唐武德三年(620),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624),吴州废,吴陵又规复成海陵的旧称,时属邗州。此后曲至明代初年,海陵的县名没有变动正,只是地域的厘革和隶属称呼略有差异。明洪武初年,废海陵县,其地由泰州曲辖。此后,海陵的名字遂被泰州所替代。六百多年后,1996年,与消县级泰州市,设顿时级泰州市海陵区,为泰州市治所及市区。
望海楼景区位于泰州古城东南隅。景区焦点景不雅张望海楼,始建于宋,距今近千年汗青。修复后为宋式建筑格调,楼高32米,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巍立于斑斓的凤城河边,似乎成为泰州城区地标性建筑
高港区政府广场/高卫东摄
高港区名,以长江港口高港而定名。据《泰兴县地名录》载,因港口边的作做农村本为高姓首居,故得名高港。两汉至唐为海陵县地。五代南唐昇元元年(937)起分属泰兴、海陵县。
高港港位于口岸镇南2公里处,西取扬中隔江相望,东濒南官河口,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图为泰州港高港港区永安做业区
民国年间分属泰兴、泰县。新中国创建后为泰兴县(市)、泰县(姜堰市)地,1997年4月,其地属泰州市海陵区。1997年8月,创建高港区,将口岸、刁铺等7个乡镇由海陵区划归高港区统领,高港区政府驻口岸镇(今口岸街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师降生地纪念馆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第三野战军东路突击团体渡江战役指挥部进驻今高港区境内的皂马庙,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水师司令部,由此高港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师的降生地。图为水师降生地本址
扬帆创业园/姜堰区发改卫供给
古称三水、罗塘,北宋宣和二年(1120),姜仁惠、姜锷父子率寡筑堰御水,后与名“姜堰”。“姜堰”地名最早见于《宋史·河渠志》。明万积年间,以堰名为镇名。
姜堰区的前身为泰县,民国元年(1912),废泰州置泰县,治所正在本泰州城,泰县之名始此。1949年1月泰州城解放后,真止城乡分治,析泰县城厢置泰州市,村子置泰县。
溱湖湿地公园/姜堰区溱湖旅游度假区管卫会供给
1950年5月,泰州市取泰县兼并为泰县,同年10月,两泰再次分设。1959年1月,两泰又兼并为泰州县。1962年,两泰再次分治,泰县仍回治姜堰镇。1994年与消泰县,设立姜堰市,由地级扬州市代管。1996年,改由地级泰州市代管。2012年12月,撤市建区。
溱潼会船是里下河水村夫民正在历久农耕糊口和稻做风俗中造成的以祭奠阵亡将士、欢庆糊口为内容,以水上竞技、文艺表演、祭祀为载体,含汗青、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特大型水上民俗文化流动。2008年,溱潼会船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量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目。图为溱潼会船场景/顾祥忠摄
兴化千垛菜花景区/杨天民摄
兴化古称昭阴邑,战国楚将昭阴伐魏有罪,楚王将“古渤海之地”(今兴化一带)封为其食邑。五代吴武义二年(920),析海陵县北境置招远场,旋改为兴化县,与“壮盛教化”之意,属江都府。南唐昇元元年(937)属泰州。
兴化市郑板桥纪念馆/泰州日报社供给
明代隶高邮州,清乾隆年间改隶扬州府。民国年间,先后隶淮扬道、十区、三区、六区(均为盐城区)。1941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建,先后属苏中第二、第一专区及苏皖二专区。
兴化市李中水上丛林公园/兴化市史志办供给
1949年5月改隶扬州专区。1950年1月隶泰州专区。1953年1月改隶扬州专区。1983年3月隶扬州市。1987年12月,撤县建市,由扬州市代管。1996年,改由地级泰州市代管。
兴化市城区新貌/杨天民摄
泰兴国家古银杏公园
南唐烈祖昇升元元年(937),升海陵为泰州,同年析海陵县南境之5乡(一说济川镇)置泰兴县,隶泰州,与随泰州而兴之意。自设县后,泰兴的称呼就没有变动正,只是隶属发作过厘革。
泰兴市皇桥镇农业科技园工厂化育苗/泰州日报社供给
北宋乾德二年(964),济川镇圮于江,县治移至柴墟(今口岸街道西)。北宋宣和四年(1122)改隶扬州。南宋绍兴初年,再隶泰州。此后至元明清,隶属扬、泰反复多次。民国年间先后隶苏常道、江苏省第八止政督察区(泰县区)、第九止政督察区(江都区)、第五止政督察区(江都区)。
墨东润旧居
1949年隶苏北止政公署泰州专区。1953年改隶扬州专区。1983年隶扬州市。1992年,撤县设市,由扬州市代管。1996年,划归地级泰州泰州市代管,治泰兴镇(今济川街道)。
姚王景不雅观河
靖江市孤山/时永摄
历代有马驮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阳沙之称。明代置县,因地处南京粗俗,扼江海门户,且以江海多警,欲望尔后沿江地区无盗贼侵扰,故名靖江。境域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成陆,名马驮沙。
靖江市沿江造船船埠/靖江市史志办供给
晋代属暨阴县(今江阳市)。隋唐为海陵县地。宋代改名阳沙,为泰兴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属江阳县;成化七年(1471)置靖江县,隶常州府。民国年间,先后属苏常道、八区(泰县区)、五区(南通区)、四区(南通区)。
十圩港景不雅观带
民国29年(1940),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建,先后隶苏中三专区、苏皖一专区。民国36年,取泰兴县路南3个区兼并置靖泰县,隶苏皖一专区。民国38年5月,规复靖江县,先后隶苏皖一专署、泰州专署。新中国创建后,先后隶泰州专署、扬州专署。1983年隶扬州市。1993年,撤县建市,由扬州市代管。1996年,改由地级泰州市代管。